現代教養觀念都提倡不打罵教育

但我實際在帶小孩的過程中

卻發現這種方式很不容易

但如果你跟我一樣知道『正向教養』的好處

以及背後帶來的深遠影響及價值

你或許會想要要堅持

特別是那些重來沒有好好思考過教育的技巧(technique) 的父母

以下是我根據正向教養的理解

然後常用五種方法,例如:轉移注意力、讚美和選擇性忽略⋯⋯

建議你可以先嘗試不要使用威脅、賄賂、怒吼或體罰等負面方式

來及時糾正寶貝的不當行為

延伸:露露對於正向教養的理解

1. 轉移注意力


小孩子的注意力很短暫 (越小的越是)

所以轉移力這招不但好用

而且只需要一點點耐心,或者說心力成本

當我家女兒在玩一個危險的東西

我會再另外塞一個玩具或著能吸引他注意的東西給他

再不行就是趕快帶離這個空間或轉移注意力

當然年紀越大的孩子

越不容易,但也比要有機會可以溝通

總之專注在正面的事物

重點在於減少許多爭吵或抗爭行為

正向讚美或鼓勵

找到機會就讚美孩子

但正向教養更講究的是鼓勵
(有些微不同)

許多科學研究都顯示

當孩子們因為做對的事情(不管是遵守約定還是分享玩具)而受到讚美時,

他們下一次在遇到相同狀況時

自然會再次做出一樣的行爲,進而產出習慣或固定模式

2.正向讚美


要針對特定的好行為給予讚美,而不是讚美孩子的性格或人格會

例如,如果當孩子對受傷或傷心的同學表示關心,可以說:

你的關心很重要,問問你的同學怎麼?

讓他們自然發現自己的行為是有善意的,而且有機會收到好的回饋

(你看他在對你笑欸)

比起讚美,對於好行為的自然回饋更為有效。

例如,如果一個孩子禮貌地要求在跳躍床上多跳五分鐘,而不是因為遊戲時間結束而發脾氣,考慮給予額外的時間以鼓勵未來類似的禮貌請求。

3. 時間暫停 (Time-out)


暫停很有效,但不容易,甚至有時候會有反效果

甚至我看到一個數據是,85%的父母使用這種技巧的時候(不管有意無意)

常會做出一些反效果的事情

例如當他在鬧脾氣的時候

跟她們講話、哄騙或給他們玩玩具(轉移技巧)

但正向教養的暫停 (Time-out) 用意是要冷靜,且有點無聊的

尤其他們做出不好的行為的時候

應該是一起冷靜

或坐下來靜靜地讀一本書 (共讀 Time-in)

以我的經驗來看 目前無法討論

能做到『冷靜』就很厲害了

但我幾次的親子共度時間

整體觀察是孩子冷靜的速度會加快

然後找到好的行為

同時我也常常明確的告訴他,我們要慢下來(變相的暫停)

堅定的告訴他我的感受 像是:

『媽媽難過』、『媽媽不喜歡』

4. 使用簡單的詞彙提醒


越小的孩子是不能理解大人的要求或指令的。

比起『現在需要你乖乖坐好吃飯,我們準備吃麵麵了』

我會說『請吃!』

重要在培養一個慣用的好記的指令

例如:當我說『請』的時候,等於這件事很重要

畢竟他們沒有『禮貌的概念』

又或者

當我說打叉叉 (盤腿)

就是要準備做某件事
通常是念故事書

這是一種慣性的行為模式

也是一種親子間的默契

如果你要不斷地講

『坐好』、『拿筷子』、『穿圍兜』

一直引導或要求

不只孩子累

媽媽會更累

所以我喜歡正向教養中所說的『行為模式』

雖然需要暫停 然後解釋『打叉叉』

甚至是需要多天多次的練習

可是一旦養成習慣後

帶小孩才會愈來愈好帶

(崩潰狀況另外討論)

 

5. 選擇性忽略


我不是完美主義型的媽媽

但許多強人媽

媽特別是喜歡研究育兒 教養的媽媽

我發現都帶有完美主義的個性

 

其實有時候就忽略吧 但標準我會定時的跟旁人(老公)討論標準

特別是 2-3 歲開始有的叛逆行為 (rebellion)

女兒故意把果汁或玩具往地板丟

可能是好玩也可能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我會試試看選擇性忽略這個方式

但有趣的是要觀察小孩背後的動機

整個過程是很講究『覺察的能力』

因為一個行為的背後

可能有不同的動機

只是自動化的選擇性忽略

並不是一種好的習慣

 

通常這個方法我只會用在小問題

主要是我不喜歡自己變成一個要一直唸

小孩自己也煩

有點煩躁但不需要改正的壞習慣

我會選擇直接忽略

另外再找時機調整

但這類的問題通常在我家

就是自動消失(因為他只是想要你陪他玩)

 

最後,再強調一次正向教養的主要信念是『沒有壞孩子 – 只有壞行為』

觀察行為 有沒有一種模式 模式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是我覺得有趣且好玩的過程

 

參考資料

Positive Discipline: Examples of Positive Discipline Techniques – Verywell Family